近日,金塔县法院成功执结一起跨越十年的健康权纠纷案件。这起标的仅12000余元的案件,因被执行人武某与李某失联且无可供执行财产,曾于2016年被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然而,在申请执行人吴某申请恢复执行后,法官通过精准研判、双向沟通和柔性调解,不仅促使两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债务,更巧妙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沉睡案件”重启:从财产查控到心理破冰
案件恢复执行后,执行法官立即对武某、李某的财产状况发起司法查询,发现二人名下银行卡余额均不足额,案件陷入“执行不能”的困境,如果仍不能执行到位,将面临着再次“终本”。但法官并未局限于传统查控手段,而是转变思路,从蛛丝马迹以及关联案件查询等方式,终于找到了武某的联系方式。
电话接通后,武某坦言与李某已离婚十年,彻底失联。她虽承认债务存在,但强调“不愿独自承担全部款项”,要求与前夫李某各担一半,并承诺若达成共识将主动履行。这一表态成为案件重要转机。
双向误解的巧妙化解:法官居中破心结
法官敏锐察觉到,本案的症结不仅在于资金不足,更在于当事人之间的沟通断层和心理隔阂。武某担心独自承担全部债务对其不公,而法官猜测李某也同样心存顾虑,以为需要独自承担全部责任。
法官采取“背对背”调解策略:一方面向武某释明法律上连带责任的含义,提醒其完全履行后仍可向李某追偿,而武某在放下心中的担忧后,第一时间主动来到法院履行了一半的案款,并表示各自承担一半就是最好的结果,也不考虑追偿;另一方面,法官积极联系李某,李某在得知武某愿意承担一半债务时如释重负:“我也以为是让自己承担全部,既然对方都已经按照一人一半的金额履行了,我也愿意按照一人一半的方案承担。”法官趁热打铁,从信用修复、法律后果等多角度分析,李某当天即履行了自己的一半案款。
各自主动履行:债务结清与信用修复
在两名被执行人的执行款全部履行到位后,法官同步协助二人完成信用修复流程,删除其失信被执行人记录。至此,这起纠缠十年的纠纷圆满化解。
司法智慧:小案背后的执行哲学
本案承办法官表示,执行工作不仅是强制措施的实施,更需要准确把握当事人心理。许多执行案件陷入僵局,不是因为缺乏执行手段,而是缺乏有效沟通。法官要善于发现当事人的心结,搭建对话桥梁,让执行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此类小标的案件长期悬置易削弱司法公信力。该案的成功执结展现了新时代执行工作的智慧转型:
从“查物”到“查人”:拓展查找渠道,不放弃任何线索
从“强制”到“沟通”:注重心理疏导,化解当事人顾虑
从“执行”到“修复”:将信用修复作为激励履行的重要手段
这种以人为本的执行理念,为破解“执行难”提供了新路径,彰显了司法文明进步。
酒泉法院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您是第 位访客
地址:酒泉市肃州区肃北路6号(金领广场东侧、丰安大厦北侧) 邮编:735000 投稿邮箱:jqzyxcc@163.com
诉讼服务事宜请致电:0937-2679790/2679831或12368诉讼服务热线。
酒泉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陇ICP备102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