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酒泉法院网,今天是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 关注:
法院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文化

“到基层锻炼”随想

来源: 作者:郝 选 责任编辑:Admin 发布时间:2011/1/5 11:20:01 阅读次数:
字号:A A    颜色: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干部到基层锻炼。这既是培养、选拔干部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又能够使干部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基层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干部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方式,应该说是符合个人才能增长的客观规律的。翻开《论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学识的基本修养是要先读诗。熟读诗书然后授之以政,管理一定的事务。在这里读诗其实是个学习文化的过程,读诗读得好,就如同现在的学历高。“不达”,就是在管理事务过程中发现所学的知识与从事的工作配合不起来,不能得心应手,不能通情达理,那么就要将这个人外放出去,“使于四方”,到基层、民间去历练。这也和司马迁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一样,经验不够,就需要增加人生的阅历。“不能专对”,就是处理事情仍然不能专精、深入,那么再培养、训练也没有用。

这段话,其实就是如何使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办法。成熟的人才要从基础性工作做起,在基层的锻炼中不断增长才干,积累经验。所谓“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乎卒伍”。早在唐代,宰相张九龄就提出“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意思是没有在地方州县任职的经历,就没有担任省级和中央官员的资格。当然了,时代在发展,我们现在的干部到基层锻炼与封建时代的外放去当官做老爷有着本质的不同。单就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方式来讲,还是有形式上的相通之处。如果我们的干部在基层锻炼的过程中,不能够密切联系群众,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恃才傲物,眼高手低,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把到基层锻炼演变为到基层镀金,那可就真如古人所说:“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了。

我们现在派干部到基层,目的是让其在实践锻炼中不断增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和能力。密切联系群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要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时刻心系群众,注意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创新工作,这才是到基层锻炼学习的核心所在。有了这个核心,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使所学知识与从事工作相配合,得心应手,增长自己的才干,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才是到基层锻炼的目的所在。

郝选现任酒泉市中级法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