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法院:四方联动践行“六尺巷工作法” 巧解兄弟土地纠纷​

网站首页 » 基层动态

金塔县法院:四方联动践行“六尺巷工作法” 巧解兄弟土地纠纷​


来源:金塔县法院 责任编辑:薛莹
发布时间:2025/8/29 17:00:18 阅读次数:1855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关于礼让谦和的 “六尺巷”故事千古流传,其蕴含的和谐处世智慧至今仍启迪人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因利益纷争而寸步不让的矛盾依旧时有发生。

近日,金塔县人民法院中东法庭深入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秉持源头治理、调解优先、多元共治、实质解决的原则,联合村委会、派出所等多方力量,成功化解了一起兄弟间僵持已久的土地纠纷,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司法为民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深度融合。

案件缘起:兄弟反目,土地纠纷难解

原告与被告本是亲兄弟,老父亲去世后,在家族长辈见证下,将父亲名下的十余亩耕地合理分割给兄弟二人。此后,弟弟及其妻子选择外出打工长达二十余载,期间耕地一直由哥嫂悉心耕种管理。在这期间,因耕地面积产生的修路、修筑水渠等集体事务,也均由哥嫂代为承担。随着岁月流转,农村政策日益向好,年纪渐长的弟弟萌生了回乡务农的想法,打算收回5亩耕地自己耕种。但这一诉求却遭到了哥哥的强烈反对。

哥哥认为,多年来自己不仅承担了所有与耕地相关的杂事,还通过辛勤劳作将原本欠收的荒地改造成了肥沃良田,弟弟此时收回土地,自己的付出付诸东流,因此不愿归还,甚至要求弟弟支付部分费用作为补偿。而弟弟则手持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坚信自己有权耕种属于自己的土地。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矛盾逐渐激化,弟弟无奈之下将哥哥诉至法院。

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充分考虑到兄弟亲情及案件的特殊性,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试图弥合他们之间的裂痕。然而,由于双方积怨已深,对各自立场坚持己见,调解工作陷入僵局,最终法院只能依据事实和法律,依法判决哥哥返还弟弟5亩耕地。尽管判决已出,但双方关系依旧紧张,弟弟随后向法院申请了强制执行。

多方联动:践行“六尺巷工作法”,化解矛盾促和谐

强制执行并非目的,真正的目标是化解矛盾,修复亲情,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为妥善解决这起纠纷,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中东法庭积极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主动作为,多次邀请村委会、派出所及驻地政府介入调解,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工作人员来到争议土地现场,进行实地丈量。然而,测量结果却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实际耕地面积比登记面积少了0.2亩。面对这一情况,法官深知单纯依靠法律条文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情、理、法多维度入手。法官再次发挥居中调解的关键作用,现场为兄弟俩讲述清朝“六尺巷”的经典故事,引导他们换位思考,珍惜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中邻里间的礼让之举,如同一股暖流,渐渐融化了兄弟俩心中的坚冰。在法庭工作人员耐心劝解和真诚态度的感染下,兄弟二人的态度开始松动,表示愿意尊重生效判决,共同寻求解决方案。

在各方见证下,兄弟俩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双方各让出0.1亩土地,用于开路加埂,既解决了土地面积不足的问题,也为今后的耕种和通行提供了便利。达成协议后,法官与村委会、派出所工作人员迅速行动,现场租赁加埂机器,按照商定方案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分和整理。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诉争多年的土地终于有了清晰明确的地界。这一刻,兄弟俩心中的隔阂也随之消散,他们握手言和,曾经紧张对立的兄弟关系得以修复。

创新实践:延伸司法触角,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人民法庭作为司法体系深入基层百姓的前沿“触角”,是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金塔县人民法院中东法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的调解工作新思路,持续深化“法院+”联动模式,联合多方力量共同攻克矛盾化解难题,切实履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神圣职责。

此次成功化解兄弟间的土地纠纷,正是中东法庭践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通过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调解,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优势,以情理法融合的方式解开当事人的心结,不仅实现了个案的妥善解决,更修复了亲情关系,维护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一案例为今后处理类似纠纷提供了有益借鉴,彰显了司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金塔县人民法院将继续秉持司法为民的宗旨,不断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进一步完善“法院+”联动机制,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更多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为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的司法动力,让“六尺巷” 的和谐礼让精神在辖区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甘肃法院网版权所有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建宁西路1950号
邮编:730070 E-mail:gsgyxcc@163.com

陇ICP备10200000号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