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玉门市人民法院玉门镇法庭审结了一起类似"六尺巷"的案件,同胞亲兄弟不顾兄弟情义,打得头破血流,诉诸法院,经法官耐心倾听、实地察看、释法明理,最终兄弟俩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是什么使得两个六十多岁的老汉对簿公堂?
经了解,原、被告均已到耳顺之年,不仅是同组村民,还是一母同胞亲兄弟,因开垦荒地时弟弟没有给哥哥预留去往耕地的通道,哥哥便将通向弟弟耕地的浇水沟填堵,使得弟弟无法给自己的耕地浇水,哥哥也无法使用农机打理自己的耕地中的农作物,双方耕地各自撂荒。为此,弟弟自行将浇水沟疏通,哥哥又将浇水沟填堵;弟弟再次疏通浇水沟,哥哥第三次将通向弟弟耕地的浇水沟填堵,一来二去双方矛盾逐渐增大,发生争执。此事经村委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处理未果。后兄弟俩一言不合,引发纠纷,为此兄弟俩还曾打得头破血流,关系一度降至冰点。一怒之下,弟弟一纸诉状将哥哥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排除妨害,并赔偿经济损失。
又是什么让双方摒弃前嫌、握手言和?
法官在多次同原、被告的谈话中了解到,双方并无深仇大恨,只是都赌着一口气,互不相让、僵持不下。一方面考虑到直接开庭有可能破坏双方已经岌岌可危的手足之情,另一方面按照法律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进行判决,可能会导致案件的进入执行会有更大的困难。经法官耐心、细致地对哥哥进行劝解疏导,用亲情感化仇恨,用礼让文化说服对方,固执的哥哥终于被打动,同意向弟弟道歉,并表示会自行疏通一半浇水沟。法官自行驱车前往实地查看,哥哥确实已经将水沟挖开一半。又经法院主持调解,弟弟对哥哥表示谅解,不再主张向哥哥索要经济赔偿,同意自行清除浇水沟剩余部分的沙土,哥哥也承诺不再填堵水沟。
在本案的审理中,法官本着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和睦协作、互相礼让的原则,向双方当事人做了大量工作,当事人也向法庭承诺,处理好兄弟关系、相邻关系,互谅互让,不再妨碍对方通行,并为对方的用水、排水、通行等提供必要的便利。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存,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本案的处理中,法官巧用“六尺巷”典故,成功化解纠纷,真正做到了让兄友弟恭、友好和睦,同时也维护了良好的社会风尚,传播和弘扬了社会正能量。